青海湖裸鲤

是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湖的一种裸鲤属鱼类
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又名湟鱼,[1]是分布于中国青海湖及其附属河流的一种裸鲤属鱼类。[3]青海湖裸鲤曾作为青海湖中唯一的经济鱼类,[7]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8]可入药,被称为“麻鱼肉”[9]在青海湖裸鲤的繁殖季节,其精巢和卵巢具有毒性,人类食用后会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其腹膜也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其鱼卵或腹膜过量易导致死亡。[8]
青海湖裸鲤渔业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在经历20世纪60年代初的无序捕捞导致青海湖裸鲤资源急剧衰退后,[7]中国对其加强了保护管理,先后将其列入《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a][10]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物种[b][11]。2024年,青海湖裸鲤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12]。从1982年至2021年,青海湖已实施先后6次封湖育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捕捞青海湖裸鲤或者以任何方式收购、拉运、储存、贩卖青海湖裸鲤,截至2024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达12.03万吨。[7][13][12]
青海湖裸鲤体长可达93厘米。[5]其体延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吻较尖。[11]体背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呈浅黄色或浅灰色,体侧有不规则的块状暗斑[11]喜栖息于滩边、石碓间流水缓慢处、岩缝或者深潭中;[14]耐寒冷、耐盐碱,[15]在淡水或者半咸水中均可生活;[14]食性杂,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11]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1]

分类研究

1876年俄国鱼类学家凯斯勒(Kessler)最早开始对青海湖裸鲤进行分类研究,将1874年俄国学者普日瓦尔斯基(Przewalski)采自中国青海湖的一尾标本定名为Schizopygopsis przewalskii,但在描述中没有提到下颌前缘是否有锐利角质[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