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钹

铜制互击体鸣乐器
[](bó),又称作大镲(chǎ),有学者认为是由公元前800年西亚细亚的铜钹,经过不断流传演变,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钹是一种金属制造,圆形中间隆起,顶端开小孔穿绳的外来打击乐器。[1][2][3][4]
大钹是由一对金属圆盘组成的互击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5]。它音色浑厚、浓重、低沉,音量大而余音冗长,穿透力较强,既能奏出惊心动魄的声音,又能营造出调零空旷的气氛。有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是民间鼓乐、地方戏曲、歌舞、军乐队的重要伴奏乐器,表现力较为丰富。在中国各省区的不同民族中均有流行。[1][2][6][7]

构造

钹又名“铜钹”,有大、小之分,种类也不少,大钹就是其中的一种,钹的整体相对较厚,中心鼓包较大,与周边的直径比约为1:2[8]。它是一种互击体鸣乐器,采用响铜先铸造后锻造制作而成[9],由一对中间呈碗状凸起的圆形铜片构成,每面钹直径约为27~55cm,碗径14cm以上,重约1~2.5公斤,每两面为一副,在中间凸起的碗状(也称“帽”)顶端开小孔穿绳或红绸,便于演奏者握执。[2][5][6]

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