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晚唐诗人[2]、文学家[3]。浙江新登人(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以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1][4]
罗隐出生寒儒之家,年少苦学,夙慧能文,因好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前后28年十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后又从事淮南、浙西诸镇。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自号“江东生”,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梁太祖朱温篡唐(公元907)后, 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但他却累征不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1][4][5]
罗隐的主要著作有散文名著《谗书》,诗集《甲乙集》及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等,诗文多以讥刺为主。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4][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