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

明朝时期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 1562—1633 ),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天主教徒,选名保禄,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5][1]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被后人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1][6]
1581年(明神宗万历九年),徐光启考中秀才。同年与吴氏成婚,为维持生计,徐光启在村学教了十几年书。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606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被启用,1628年,徐光启升任礼部左侍郎并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著。[1][3][5]
在1629年到1633年间,他虽然年事已高,政务缠身,但仍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必躬亲。徐光启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天文观测,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以保证新历法更加科学准确。他还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出了当时最完备、最精确的星表和星图,也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包括了南极天区的全天星图。[3]1633年(崇祯六年),徐光启病逝,归葬于上海,其墓地在今上海市徐家汇光启公园内;他逝世后,崇祯皇帝停朝三天,特地为徐光启赐祭,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并谥为“文定”。[1][5]
徐光启一生著述丰富,除众多译著外,还著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徐氏庖言》《选练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5]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