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线狭鳕

鳕科狭鳕属的一种冷水性海鱼
黄线狭鳕(学名Theragra chalcogramma),又名明太鱼、阿拉斯加鳕鱼等,是鳕科狭鳕属的一种鱼类,[1][2]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东岸及日本本州西侧中部以北、日本海鞑靼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周缘、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等海域,[3]是近底层冷水性海鱼[4]黄线狭鳕是一种产量巨大的经济鱼类,是世界上总捕获量第二多的鱼类,[5]其鱼肉低脂肪的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2和ω-3必需脂肪酸,重金属汞的含量和其它野生鱼相比更低,[6][7]可制成鱼干、[8]鱼籽酱、[9][10]鱼糜等产品。[8]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黄线狭鳕生产和出口国之一。[11]
黄线狭鳕重250~500克;身体长形,后部侧扁,体长30~40厘米;两侧各有2~3纵行暗黄斑;尾鳍呈凹叉状。[1][2]黄线狭鳕的分布随着季节而变化,通常在水深30-400米范围内,在春夏季迁移到近岸浅水区;在秋季分布在接近海底的位置。[2][4]产卵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5][10][2]产卵地为白令海沿岸等水流缓慢、有环流的沿岸水域。[12]
由于商业捕捞等原因,[2]1970年代以来黄线狭鳕整体数量减少。[13]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划分了黄线狭鳕管理区和禁捕区,对黄线狭鳕资源进行管理。该物种在挪威国家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受到法律保护。[4]2015年,黄线狭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为近危(NT)物种。[2][4]为减少对野生黄线狭鳕资源的依赖,韩国自2015年开始对黄线狭鳕养殖方法进行研究,2016年在10万多个受精卵中,将近有3万多个受精卵孵化出小鱼,表明人工养殖已获得成功。[14]2019年,韩国全面禁止黄线狭鳕捕捞,以帮助补充枯竭的鱼类资源。[10]

名称来源

学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