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噶尔丹

清朝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战争
三征噶尔丹是指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1]
清初,噶尔丹统治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后,兼并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在沙俄支持下屡次进犯漠北,严重威胁漠北及西北地区安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部越过杭爱山,袭击漠北蒙古土谢图汗部,漠北蒙古战败后逃往漠南,请求清廷给予保护。后噶尔丹驻兵克鲁伦河,又越过呼伦湖,并不顾康熙屡次劝其敛兵的谕旨。为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和睦,巩固北部边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决定亲征噶尔丹,并由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兵分两路出击。后清军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炮轰噶尔丹利用骆驼组成的“驼城”,大败噶尔丹。噶尔丹遣使求和,带领残兵败将逃回漠北,占据科布多休养生息,重新招兵买马,又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杀害清廷派往伊犁的使臣,煽动漠南蒙古部落反叛清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圣祖兵分三路再征噶尔丹,并亲率中路军追杀噶尔丹,最终清军于昭莫多之战大败噶尔丹。但噶尔丹积极备战继续作乱,于是康熙在次年三征噶尔丹。康熙率部渡过黄河抵达宁夏噶尔丹势单力孤,无力迎战,欲逃往伊犁,但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伊犁,最终噶尔丹众叛亲离,患病而死(一说服毒自尽),清朝取得平定噶尔丹之乱的胜利。[1][2][3][4]
清史学者南炳文等人认为,康熙三征噶尔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安定了北疆秩序,巩固了北部边防,给喀尔喀蒙古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是一场进步的战争。[5]

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