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晁错(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2][3]西汉[yǐng](今河南禹州市)人,[4]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任御史大夫一职。[5][11]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年轻时曾学习《尚学》及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学问,学成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任内史,升迁为御史大夫,备受宠信。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因损害了诸侯的利益,吴王刘濞联合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反叛,听信吴相袁盎等的建议,将穿着朝服的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今陕西西安市)。[4][5][3][12][10]
后世对晁错的为人和文学作品均有所评价。就为人而言,司马迁便曾在《史记》中评价晁错道:“晁错为人正直,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4][13]而就文学成就而言,后世对晁错的评价颇高。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道:“贾谊和晁错的文章,用好的思想滋润浇灌而使后代人受益,影响极其深远。”[14]

人物生平

才气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