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

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的事件
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曹丕代汉,指的是东汉延康元年(220)十月魏王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的事件。[1]
延康元年(220年)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十月,曹丕的亲信华[xīn]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2]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luò]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汉献帝为山阳公。[1]
曹丕篡汉这一事件标志着历时190余年,历12帝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正式建立。[1]曹丕篡汉建魏后,曹魏政权得以数代相承,第一次成功地实践了禅让易代的方式,这是对王朝政权合法性理论的发展。禅让易代的成功还践行了天下非为一家之姓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上的进步。[3]

背景

皇权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