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

1645年在嘉定发生的屠杀事件
嘉定三屠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入关后清军对江南人民进行镇压过程中,发生于嘉定的三次屠杀事件的总称。[1][9][10]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政府基本控制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大部分地区。因清政府推行的剃发令与汉人传统观念的冲突,江南地区文人、百姓骚乱不断。[8][6]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起,嘉定地区以吴志葵黄淳耀侯峒曾等人为领袖,与清降将李成栋率领的清军展开了多次斗争。[5]第一次屠城为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四,李成栋对嘉定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杀掠,并在攻破嘉定后下令屠城;第二次屠城为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二十六日,李成栋率兵镇压嘉定城郊外冈、葛隆等镇后进行了屠杀;第三次屠城一说为七月二十七日朱瑛起义失败后,李成栋在浦嶂的劝说下再次屠嘉定城;也有说法称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十六日吴定藩带领嘉定人民再次起义被击溃后,李成栋再次下令屠城。嘉定三屠对嘉定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三次屠杀约有十万人丧生,当地多个文人世家被灭门,清政府的剃发令也因此得以推行。[11][8][12][6][3][13]
嘉定三屠是清初清军镇压江南人民的典型事件,是清政府前期对汉人的民族压迫的体现。[10][8][13]清末革命宣传家邹容将这一事件称为“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并称为清政府入关后的两大暴行。[1]嘉定三屠中涌现了黄淳耀侯峒曾等抗清义士,后世建有侯黄桥、“嘉定三屠”英烈墓、明忠节侯黄二先生纪念碑等对其表示纪念。[14][15][16]

概念解释

嘉定三屠是清政府入关初期,清军对江南人民进行镇压,在嘉定进行了三次屠杀。[9][10]清末革命宣传家邹容在《革命军》书中,将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嘉定的三次屠杀事件称为“嘉定三屠”。[1]因其为清军入关之初实行屠城、圈地政策的代表,与“扬州十日”并称为清政府入关后的两大暴行。[8][13]关于嘉定三屠有说法称,第一次屠杀为清顺治二年(1645年)阴历七月初四,第二次为七月二十六日对嘉定城外的葛隆、外冈镇的屠杀,第三次为七月二十七日朱瑛起义失败嘉定再次被攻破后的屠城。也有说法将七月二十七日的屠城与七月二十六日的屠城合并称为第二次,第三次屠城则是在八月十六日吴之藩反清失败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