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晏

清代校勘学家
丁晏(1794年-1875年),清代校勘学家,字俭卿,号[zhè]堂,江苏山阳人。八世祖丁国信,原籍山东济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六岁启蒙,嗜读书,朱湘很看重他,将女儿嫁他。十七岁结识潘德舆。漕督阮元督察郡学,阮元十分赞赏。汪廷珍称赞丁晏“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道光元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晚年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因平定捻军有功,晏端上书保荐,赏戴花[líng]同治三年(1864年),漕督吴元炳又奏保“赏二品封典,[gào]授通奉大夫”。十年与何绍基主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zuǎn]光绪元年(1875年),病逝,墓葬淮安石[kuàng]吕庄。著有《尚书余论》2卷、《石亭纪事续编》2卷。编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种。又刊刻骆腾凤的数学著作《艺游录》,“遗稿凡十余万言,俱手自缮写”。

人物简介

丁晏(1794~1875)清代校勘学家。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性嗜典籍,勤学不辍。阮元摄漕督,以汉易十五家发策,条对万余言。道光元年中式。兼通史事,故经世优裕。尝在籍办堤工,司赈务,修府城,浚市河,有功乡里。咸丰壬子,太平军蔓延大江南北,两江总督檄行府县兴团练,广积贮,为守御计,以先生主其事。旋为疾者所纠,议遣戍,捐缴台费获免。庚申,捻军扰淮安北关,号召练勇,分布要隘,城赖以全。随叙前绩,由侍读衔内阁中书加三品街。卒年八十有二。

生平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丁晏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时锦舒年四十一岁,母刘氏年四十,为第三子,父为其取名“晏”,字俭卿,号柘唐,意“[]晚成”、“励清志节”。丁晏上辈虽累世读书,然无一求得一官半职,其家境十分贫寒,六岁启蒙,从舅氏刘南宾先生,八岁开始读四书,“少聪颖,多疾病”。十二岁时随父去安东(今涟水)访朱禹江(名湘)先生。朱先生为当地名士,颇有文名,见晏奇之,认为来日“必为伟器”,即以女许之,锦舒以家道中落,且言晏太孱弱,而加以推却,朱翁执意不听。十四岁上其父病故,“家计日窘”,母刘氏“典絮衣付质库”,“计无所出”。少年丁晏终日戚然无欢,始勤奋向学,昼夜不辍。十七岁时,在城内丽正书院结识潘德舆(字四农),定为终生至友,学业同道,他在《与潘四农先生书》中写道:“大丈夫得志则不负所学,慨然自志于时,不得志则闭户穷居,不以贫贱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归于实用。”于此为终生处世穷经的宗旨。年十九,入府学为郡[xiáng]生,时漕督阮元(号芸台,谥文达)督察郡学,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质学子,丁晏“草万余言上之,分条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大为赞赏。府学山长(主讲)江郑堂(名藩)在丁晏的课卷上批评:“不[nìng]三复足下之策,扩群经之精,阐汉易之奥,当今之世,如足下好学深思者有几人哉?”并奖以《[]经精舍集》,以资鼓励。然而,丁晏在科举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参加了几次乡试,道光元年(1821)方成为举人,以后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售,遂由“举人大挑得教谕,不[]选”,一意研究经学,著书考古,先后主讲于阜宁观海书院,盐城表海书院,淮安淮关、文津、丽正书院,以惠泽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