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明朝抗清将领
夏完淳(1631年-1647年),明末少年诗人,少年抗清将领。原名复,明亡后改名完淳。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曾辑早年诗文为《玉樊堂集》,又以玉樊相称。[1]松江府华亭县人,即如今的上海市松江区人。[2]
夏完淳幼年被举神童,饱读诗书,熟记经史子集典故。但此时的明朝已处于崩溃边缘。夏完淳十四岁时清兵入关,迅速南下,十五岁的夏完淳走上抗清复国的道路。[3]他与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a]一同投身艰难苦险的抗清复国运动,中间历经波折失败,他却从不动摇,乐观以对。[2]父亲夏允彝殉国后,夏完淳加入吴易[b]的起义军继续抗清运动隆武二年(1646年),吴易中计被捕,夏完淳侥幸逃脱。永历元年(1647年),夏完淳随陈子龙筹划松江兵变,他一边亲自在松江参与筹备工作,一边托谢尧文赴海上联络鲁王朱以海,请求增援。然而由于崇明海上飓风,援军全军覆没,兵变失败。五月,陈子龙被捕后趁押解的士卒不注意投水而亡。夏完淳也因为谢尧文通海[c]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下《南冠草》《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展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4]同年九月,夏完淳被清廷处决,时年十七岁。夏氏父子墓被修建在松江荡湾村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夏完淳被赐谥节悯,新中国成立后,夏氏父子墓得到重修。
夏完淳是一个少年将领,也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他曾和同乡友人杜登春[d]共同成立“西南得朋会”,早期创作继承几社[e]的复古文风,内容较为单薄;明亡后,所作诗赋散文,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饱含血泪,悲壮淋漓,风格独特。《大哀赋》指斥统治者的腐朽,惓念故国的沦亡,抒发“既有志于免胄,岂无心于丧元”的抗清救国抱负,慷慨悲歌,凄楚激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多怀人感事之作,如《六哀》等,歌颂了许多抗清爱国烈士。[5]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王昶 、庄师洛编刻《夏节悯全集》10卷,补遗2卷,卷首及卷末各一卷,计14卷。在此基础上,白坚笺注《夏完淳集笺校》,是现今流传的通行本。夏完淳作品后世影响深远,柳亚子郭沫若均有纪念文章。他的诗《别云间》被选入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材,《狱中上母书》被选入台湾高中国文第三册教材。[6]

人物生平

早慧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