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良

向培良
向培良,现代作家,笔名漱美、漱年、姜良,黔阳县人。(1923~1925年),先后在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攻读。1926年5月,与吕蕴儒、高歌赴郑州创办《豫报》副刊。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向离豫南下,任武汉政府机关报《革命军日报》副刊编辑。

正文

“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向培良南下出任《衡阳日报》编辑。翌年去长沙,先后在长沙中学、大中学任教。1929年,去上海南华书店任总编辑,与朱之[zhuō]戴望舒等创办《青春月刊》。一年后回长沙,先后在华中美术学校、育才中学任教,1934年,去武昌市立职业学校任教。1936年,经潘公展荐介,赴上海主办上海大戏院,兼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国立戏剧学校研究实验部主任,民国政府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第一戏院巡回教育队队长,率队在湖南广西等地巡回演出。其后,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1947年8月,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不匀辞职回故里,在洪江洪达中学任教。
1949年10月,黔阳解放后,向培良先后在洪江、黔阳等地中学任教。两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并被选为模范教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12月,黔阳县人民法院根据政策给予平反。
向培良在大学读书时,即从事文学创作,是“狂[biāo]社”主要成员,后又参加鲁迅主办的“莽原社”。鲁迅曾对他寄予希望,在他主持《豫报》副刊时,曾去信鼓励:“从有着很古的历史中州,传来了青春的声音,仿佛在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华盖集》)。后因向培良写的《终夜》独幕剧《莽原》未予刊登,便对鲁迅反唇相讥,讽之为“差不多已经是我们前一时期的人物”(《论孤独者》),因而受到鲁迅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