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清朝官员
[è],字朗轩,男,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卒于清同治二年(1863)。清石阡府红岩人,书法家,其人,“疾恶爱民,绰有政声”,历官望江舒城太湖凤台等知县。[1]

人物生平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次年进京朝考,落第。至汴梁,适逢同乡成世瑄河南按察使,留之课读。道光二十三年(1843),于石阡明德书院讲学。[1]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京掣签任安徽州判,其时,太平天国运动已风起云涌,席卷全国。清咸丰二年(1852)冬,蔡锷奉命赴湖北清军大营汇报机要事务,而太平军已由长沙东下,攻安徽。蔡锷就任,先收殓殉难官员,安顿其家属;次剿太平军,上奏发粮以救难民;发展农耕,听讼断案,闲暇之时,与诸生讲学论文,勉以忠义,是年九月卸任。此间,两袖清风,百姓称颂。[1]
清咸丰四年(1854)七月,蔡锷奉命率兵进取庐江,遭伏击。蔡锷传令兵士:“事已至此,万不可退,有不以死杀贼者,斩!”于是,众皆拼死向前,击退太平军。后太平军卷土从来,蔡锷退入宁城,坚守七昼夜,粮尽援绝。其子汝筠率士卒驰援,突围相救,以体护卫其父,死于乱军之中,时年22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