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字钟秀,号时斋,别名杨失伍,祖籍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生于北京,京剧老生演员,也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1][2]
杨宝森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幼年师从裘桂仙,开蒙学戏,练习毯子功,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2]他12岁首次登台演出即获成功,后“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斌庆社求艺并演出。[2][5]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后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党,演出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等剧也获得较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此后,因变声期拖长,曾休养较长时间未登舞台。[2]
重登舞台后,杨宝森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30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2]1939年,杨宝森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2]1944年,他表演的《伍子胥》轰动京城。[6]1956年,杨宝森担任天津京剧团团长。[7]1958年,他与京剧大师程砚秋合作灌制了《武家坡》唱片。[8]同年2月10日,他因高烧引起肺炎去世,享年49岁。[9]
杨宝森的唱腔、唱法避开了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唱腔则较为简洁且舒展。表演方面则注重从人物性格出发,着力塑造鲜明的人物音乐形象和舞台形象。其代表剧目有《伍子胥》《杨家将》《失空斩》《洪羊洞》等。[2][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