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属

隐球菌属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中某些种或变种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侵犯皮肤、肺、骨骼等各种器官,但80%以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

详细介绍

近年来,隐脑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突出表现在AIDS人群中,据统计,在美国大约有5%~10%的AIDS患者发生隐脑,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AIDS患者隐脑的发病率更高,如非洲为30%。在我国,隐脑发病以散发、非AIDS人群为主,但已有AIDS与隐球菌病伴发的报道。
隐球菌病病原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其有3个变种,即新生变种、格特变种和上海变种,其中上海变种是我们从上海非免疫抑制病人中发现的。此外,尚有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引起疾病的报导。应用经典的遗传学方法与新生隐球菌毒力相关的数种表型因子已经得到鉴定:①多糖荚膜 ②产黑色素 ③α-接合型 ④37℃条件下能生长及胞外磷脂酶等。人们已通过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它们对隐球菌在宿主体内生存的重要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益渗透到隐球菌研究领域,近年来与上述毒性因子相关的部分基因已得到鉴定。医科院皮肤病研究所经体外实验研究证实,新生隐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SH)、与宿主黏附性、荚膜三者之间无致病相关性,各为独立的表面生物学特性,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岩藻糖巯基乙醇胰酶均能降低CSH和黏附性。另外,我们发现HSP70亦与病原菌的致病有关。最近我们用基因芯片筛选到了若干个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诱导下差异表达的基因,为AKD1、CYR1等。这对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球菌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痰、尿、皮损分泌物及脑脊液等标本墨汁涂片、真菌培养,隐球菌抗原检测是隐脑的一种简单筛选方法,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乳胶凝集试验,后者最大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目前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国内实验室已成功建立了ABC-ELISA法、双夹心ELISA法、免疫放射测定法检测新生隐球菌抗原,具有高的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另外我们也成功地将套式PCR技术及核糖体基因间隔区系列分析法应用到隐脑的诊断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