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犀牛

奇蹄目犀科哺乳动物
中国犀牛是原生活在中国的大独角犀(印度犀)、小独角犀(爪哇犀)和双角犀(苏门犀)的统称,它们属于奇蹄目犀科哺乳动物。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1]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粗重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较大的头部,全身披着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眼睛。它们能以每小时45公里左右的速度进行短距离内行走或奔跑。它们会在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冲向敌方,用头上的角刺对方。[1]
中国清朝时期,发出公告,不许民间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犀牛遭到了官兵的捕杀,当时最多出动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几十头犀牛,民间当时也存在大量偷猎犀牛的情况。到了公元20世纪初,犀牛在中国所剩无几,1916年,中国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1920年,中国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1922年,中国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此后,犀牛在中国销声匿迹。[1]

形态特征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kǎi]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