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茜草科茜草属植物
茜草(学名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Rubiaceae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本植物,又名茹芦[qiàn]草等[2][5]。茜草为半喜阴植物[6],性耐寒、怕积水,适宜在疏松肥沃、深厚湿润、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7],自然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四川(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等地[2]东南亚欧洲非洲东部以及东亚亦有分布[3]
茜草通常长1.5-3.5米,茎数至多条,有4棱,棱有倒生皮刺,多分枝。叶4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0.7-3.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皮刺,两面粗糙,脉有小皮刺;叶柄长1-2.5厘米,有倒生皮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多4分枝,有花十余朵至数十朵,花序梗和分枝有小皮刺;花冠淡黄色,干后淡褐色,裂片近卵形,微伸展,长1.3-1.5毫米,无毛,花期为8-9月。果球形,径4-5毫米,成熟时桔黄色,果期为10-11月[2]
茜草的根和根茎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8],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2][9]。茜草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红色植物染料[10]

研究历史

茜草最早见于《诗经》,”[gǎo]衣茹[],聊可与娱“中的茹藘即为茜草,可见茜草最初是作为一种染料。茜草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记录为”茜根”,直至明代前大部分本草著作中均以”茜根“作为茜草的正式名。到了明清两代则多以”茜草“记载,《本草纲目》中还汇集了茜草此前的诸多别称,如茅[sōu]、茹藘、染绯草、血见愁风车草过山龙等。茜草的植物形态描述及图示最早见于本草图经》:“叶似枣叶而头尖下阔,三、五对生节间,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