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

法国天主教同新教进行的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称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是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即加尔文派)之间进行了一场长期战争。它虽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就其性质和内容而言,则是法国的一场内战。这场战争使正在上升的王权面临崩溃,贵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这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一段无政府状态时期,战争的结果是天主教、胡格诺教派各有所得,有助于王权的重新振兴和加强。[1]
法国宗教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16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1][2]

历史背景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
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