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保定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1]他的主要著作有《理学宗传》《四书近旨》《读易大旨》《岁寒居答问》等。[2]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奇逢中举,后父母接连去世,在乡庐守墓6年。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居孝期满的孙奇逢开始游学京师,广交名士。[3]清顺治九年(1652年),孙奇逢移家至夏峰村。并建“兼山堂”,开堂讲道,接引门生。[2]黄宗羲评价“北方学者大出其门”,故孙奇逢又有“北方孔子”的美誉。[3]
孙奇逢晚年,总结自己几十年治学体会,曾写道:“七十岁工夫,较六十密;八十岁工夫,较七十密;九十岁工夫,较八十密。学无止境。”这种学而不已、勤奋著述、虚怀若谷的风范,赢得了当世和后代学者的敬仰和尊崇。近人梁启超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夏峰是一位有肝胆、有骨气、有才略的人”。[1]

人物生平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笔下,孙奇逢与李颙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在当代学者的著述中,以孙奇逢的“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也屡见不鲜。传统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历检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亦足以当此“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