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

一种自然天气现象
雷(Thunder),[1]又称“打雷”,[2]自然界中常见的发声现象,通常指伴随着闪电产生的骤响或轰隆声。雷的形成主要由大气中云体的运动引起,由于大气中的云体之间、云地之间因运动引起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而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形成向四周传播的激震波,激震波会在较短距离内衰减退化为声波,便形成雷声。[4][5]
中国早在35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雷电的记载。后在大约公元前120年,西汉刘安等著的《淮南子》中提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的思想;约公元1708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闪电电流在瞬时通过金属导体时造成的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1752年6月,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进行了著名的风筝探测实验,他观测到了通过风筝引线由雷雨云产生的电火花,揭示了雷电的本质。[3]雷可以分为炸雷和闷雷两种。[6]从全球范围来说,每年雷鸣的地理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逐渐减少;[3]在时间方面,雷鸣的高峰都在七、八月份。[7]
自古与雷有关的文化颇多,如雷神是一位世界性的神祇,许多民族都曾把他作为至上神而加以顶礼膜拜。在古希腊神话中,以雷电和霹雳作为武器的宙斯(Zeus)就被视为雷神。同样,在中国各民族的神灵崇拜谱系中,雷神均有较高地位。[8]此外,古人也留下较多关于雷的古诗,如《无题》诗之二、《闻雷》等。[9][10]

定义

狭义而言,雷是伴随闪电的声音;广义而言,雷与雷暴周围大气的所有流体动力学性质有关,因而,雷的广义定义也包含了因大气急速膨胀而产生的次声现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