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中山篆

马氏父子创补的战国中山王墓中发掘的书法体
马氏中山篆是马可仲、马歌东父子对1977年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发现的中山文字研究创补的一套书法用字,共计5000余个,属于一种书法体。[5]
马氏中山篆源于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发掘出2280余年前的文字,特别是大鼎、方壶、圆壶(中山三器)上的铭文。马可仲、马歌东父子以505字的偏旁部首及笔画结构为基础,以“六书”为原则,参考甲骨文、金文、小篆不懈研究,1985年将这种铭文命名为“中山篆”。1987年马可仲辞世后,1991年马歌东归国子承父志,[5]继续投入到“中山篆”字体的修补中。[7]又经10余年反复探索,终于在2007年以约5000字收笔,初装成册,并将其命名为《马氏中山篆书谱》。[8]2008年马歌东、张芳著作的《马氏中山篆作品集》出版,[8]这部作品的出版标志着马氏中山篆作为一种成熟的新书体进入了中国的书法艺术领域。[8]随后,在2012年和2016年,马歌东著作的《马氏中山篆书谱》《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也相继出版。[2][1]马氏中山篆书谱》的出版为书法爱好者和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了一本可资依凭的工具书,开拓了一种新书体。[9]
2010年5月,马氏中山篆参展亮相上海世界博览会[6]引起媒体和各界关注。[1]马氏中山篆的新字构成原则是符合古文字结构的发展规律、有古文字资料依据、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8]字体特征保留了三器铭文飘逸修长的基本特点,避免了拓片锋芒毕露的刀笔体缺陷,赋其以古朴凝重,斑驳陆离之墨趣。[6]马氏中山篆的价值与意义是将中山古国的出土文字引入书法领域,为中国书法天地开拓了一种新书体。[10]

命名

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都灵寿城故址和第四代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镌刻着长篇铭文的方壶、大鼎、圆壶等“中山三器”。[1]铭文由2400余“中山文字”组成,去掉重复的部分,共有505字。[11]1985年,马可仲、马歌东父子倾心研究这些字体并命名为“中山篆”。2007年,因一种子承父志坚持了21年的执着,这505个古老文字被引经据典、创补演绎为具有书家个人风格的约5000个书法用字,同时被进一步命名为“马氏中山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