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弦

中国的民歌创作者
杨弦(1950年11月2日—)生于台湾花莲,台湾民谣歌手,因推广诗词民歌创作,得到社会广大关注与反响。后来出版《西出阳关》专集,影响了后来台湾风起云涌的校园民歌风潮,被推崇为“现代民歌之父”。发行作品有《中国现代民歌集》和《西出阳关》等。父亲于杨弦四岁时过世。父亲逝世后,杨弦移居台北,与母亲相依为命。

个人经历

1975年6月的演唱会后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面支持杨弦制作唱片以及发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片以《中国现代民歌集》的名称公开出版,除了收录演唱会的八首歌之外,还加了一首也是杨弦谱自余光中《莲的联想》诗集中的《回旋曲》。这张专辑首版一万张在三个月内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已达三版。在1993年台湾百佳专辑的评选中,也是以《中国现代民歌集》这张专辑为评选的起点,而此唱片在百佳专辑中位居15名的位置。《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之后,杨弦陆续在台北台中举行演唱会,发表新一批的创作歌谣。这批新作的取材除余光中教授的作品外,也将张晓风洛夫罗青以及杨牧的诗作改编入歌;连同杨弦自己类诗般的五首词文创作,集结成辑。仍在洪建全文教基金会的协助下,于1977年以《西出阳关》为名出版,这也是杨弦赴美深造前所出版的最后一张唱片。
大学时代进入台大农化系,在参加合唱团的过程中,开启对音乐的兴趣。后来杨弦便自己买乐谱吉他,自学自唱。研究所时代就读台大海洋研究所,闲暇时会到当时中山北路上的哥伦比亚咖啡厅,观赏胡德夫等人的演唱,有些时候杨弦也会登台献唱一些英文歌曲。
1970年代,正逢台湾国际地位低落之际,退出联合国,中美断交。而岛内青年学子,依旧迷恋西洋文化不可自拔。在这样的情愫下,一股对自我文化反思的声浪渐渐漫布。厌倦了“风花雪月”的国语流行歌曲,和非自身文化的西洋歌曲后,杨弦开始尝试创作不同过往的歌谣。他以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为词,为之谱曲,1974年夏天时,于胡德夫的个人演唱会上发表。用吉他配合钢琴小提琴的方式来演奏,并邀请了余光中至现场观赏。余光中对杨弦大胆的尝试相当满意。在受到余氏的激励与肯许下,杨弦将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其他的诗作,继续用“以诗入歌”的方式谱曲。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以“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的名义开唱。前半场演唱英文歌曲,后半场则是以余光中的诗歌作为主轴。共计九首余氏诗作,经过谱曲后都收入进杨弦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内。这张专辑被公认为是第一张有资格称作“民歌”的专辑。首版三万张,于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四个月内再版三次,足可见杨弦这场演唱会的影响力。1970年代侨居菲律宾的青年李双泽回到台湾的时候,对好友杨弦等人说,他很喜欢一首歌,是大陆的歌曲《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郭兰英演唱)。李双泽说,这就应该是我们的要唱的歌。从此,李双泽和杨弦、胡德夫一起创作了很多歌曲,并在1973年开始就举行了多次演唱会。可惜没有获得影响。1975年6月6日,由台大研究所刚毕业的创作者兼歌手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