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

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秦淮河(英文名:QinHuai River),古称龙藏浦、淮水,秦以后始有秦淮之名。[1][8][9][5]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右岸的一条支流,位于中国江苏省西南部的南京市,为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全长110千米,流域面积约2684平方千米[4]。有南北两源,南源出[]水县东芦山,称溧水河;北源出句容县宝华山,称句容河。两河于江宁县西北村汇合,入南京市区后在通济门外歧分为内秦淮和外秦淮,内、外秦淮于西水关外合流,在三[chà]河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句容南河、中河、北河,汤水河和运粮河等。[5][2]
秦淮河流域为一完整的构造盆地。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四周山地丘陵的雏形,中间是平原圩区,低山与平原圩区之间是广阔的丘陵高地。秦淮河流域位于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年平均气温15.82℃。[2][3][10]流域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92.3毫米[11],但受季风环流影响,常使年际、季际的降雨量出现明显的差异。[3][2]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水稻田和旱地)和林地为主。流域土壤种类多样,涵盖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等20余种。气候地理优势孕育了流域内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包含浮游动物13属22种407个操作分类单元、浮游植物85属60种4445个操作分类单元,底栖动物16属17种212个操作分类单元,鱼类53属44种1663个操作分类单元。[12][13][14]
秦淮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承担着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景观等重要功能,为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5]外秦淮是护城河,内秦淮史称“十里秦淮”,沿岸设有夫子庙瞻园、愚园、中华门等文旅景点,素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称。唐代诗人杜牧以诗作《泊秦淮》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朱自清与友人泛舟秦淮河后写下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不仅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更孕育了南京灿烂的历史文明。[16][17][18][19][9]

命名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秦淮河本是一条天然河道,相传秦始皇东巡时,见金陵(现称南京)上空紫气升腾,认为是“王气”,于是为破金陵“王气”而凿方山,让水流改道向北,穿城而过,流入长江,以此令“王气”顺着长江一泻千里。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称之为“秦淮”,并在唐朝之后流传开来。[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