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柬之

初唐书法大家
陆柬之(585年-638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唐初书法家,[1]初唐“四子”之一,[2]陆机裔的孙子,陆元方的伯父。[3]
陆柬之生于南朝陈志德三年(585年),[3]自幼跟随舅舅虞世南学习书法,又学欧阳询,晚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笔意古雅,飘逸无拘。[1]曾任著作郎,成年后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贞观十二年(638年)卒。擅长隶行(即行楷)、章草草书,晚出而有青出于蓝之誉,其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比肩,名重一时。[2][3]
陆柬之的字体以正、行为主,间参草字,三体并用,上下照应,浑然天成,笔致圆润,无滞无碍,平和简静,深得晋人韵味,被书家视为开赵孟頫行楷书之先河。[1]其作品《头陀寺碑》《急就章》《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等均已失传,仅有《文赋》《五言兰亭诗》传世,其中《文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

人物简介

陆柬之(585-638),唐吴人。武周时期宰相陆元方伯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以书专家,少学舅氏,而世南学于永禅师,皆有礼法。柬之与欧、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于今[dài]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尝书头陀寺碑、急就章、陆机文赋、龙华寺额、武丘东山碑,最闻于时。传见《唐书·陆元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