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宫

北京元朝时期建成的历史遗迹
元朝皇宫,元朝时期的皇家宫殿,从1220年起,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即位,相继在哈剌和林城,元上都宫城、元大都元中都建设过皇家宫殿。[1][2]
元代先后修建了三组宫殿,其中以在燕京(今北京)的太液池东岸的宫城(大内)规模最大[3],它于1267年开始修建,1274年正式竣工[1][2]。其地理位置,较之于元上都、元中都,都更近于中原,它将燕山山脉天堑之险、龙脉信仰,和京杭大运河的通[]之利、交通便捷,都纳入到考量因素,进可长驱中原、退可跃马漠北[4]皇宫太液池为中心,分为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三个区域。大内是主要的宫城,长方形,周围约二十里,四角有角楼,正门是崇天门;大明殿是宫殿的核心,用于举行重大节庆和大朝会;延春阁是后宫的主殿,结构与前廷相似,寝宫称为拿头殿;厚载门外有高阁和飞桥;太液池西部是隆福宫和兴圣宫,供太后、皇后和嫔妃居住,地位较高[2]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蒙古民族入主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宫苑。元代宫殿建筑宏伟壮观,大内布局工整,已经初步形成以中轴线上建筑为准“前朝后寝”的模式。虽然宫苑已毁,无法复原,但通过古籍记载,我们仍能感受到元代宫殿在宫城营造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

历史沿革

公元1215年,瀚海沙漠的蒙古铁骑成吉思汗的率领下攻陷了金中都。公元1260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即位(此后改国号为“元”),定都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此时,蒙古所辖领土纵横欧亚大陆,但首都却远在北方草原,公文传递、物资运输十分不便。中都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蒙古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并南下入侵,又有利于巩固关外地区的后防。因此,公元1267年,忽必烈采纳谋士刘秉忠的建议,决定把国都由上都迁往中都。随后,刘秉忠受命前往中都,多次实地查勘,并选定了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营建新都城。这是因为此地的太液池琼华岛景色宜人、风景如画,有诗人柳永笔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胜景。忽必烈在登基之前常住在此,而且可以充分利用高梁河和玉泉山的水系,以满足宫室庞大的日常用水需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