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宓

唐朝将领李宓
李宓(698年-754年),唐朝天宝初年任姚州都督天宝年间担任唐将,带兵征伐南诏。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与何履光等将领带兵十余万征伐南诏,但兵败后投洱海殉国。李宓死后,因其忠义受到当地南诏人的崇拜,被尊为利济将军,成为当地著名本主之一,立庙祭祀。[1]

受命出征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再征南诏。此次被朝廷选中当任远征主帅的竟是阁罗凤的好朋友李宓将军,连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征南大军之列。出征前全家相聚,李宓痛苦不堪,叹道:“南诏受圣朝册封,称臣纳贡,不违不悖,岂有风云突变之理?自古征战无情,知交对垒,弟兄仇杀,血染沙场,天理良心何在!”长子李贞元只好劝道:“为将者当禀忠于国,如今君命难违,纵然洞悉事态原委,也无回天之力,何苦伤精费神!”李宓的长孙女巧珠不忍见爷爷满腔悲苦,要求陪爷出征。李宓道:“万万不可,吾家子孙,今后当戒之慎匆为将。”说着取出一把宝剑交给巧珠说:“这是当年阁罗凤赠我之南诏铎鞘宝剑,若一年之后爷不回来,我孙女可持此剑进见南诏王,后事自有分晓。”
就这样,李将军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情踏上了万里征途。一路上征南大军受尽了蛮烟瘴雨带来的疾病和由于给养不济而误食野菜中毒的折磨,死伤无数,早已军心涣散。
南诏一方面临大军压境,阁罗凤也早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与吐蕃结盟为兄弟之国求得吐蕃派兵增援;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打算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疲劳消耗战术,只巴望李将军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