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1],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痛及中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病的全球人口患病率>10%[5],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1]
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2016年的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将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两个临床亚型[6]。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社会心理因素、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以及环境因素有关[2]
诊断FD主要包括症状诊断及排除诊断,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2]。该病需要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等胃肠道疾病鉴别[7]。该病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一般治疗包括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烟、咖啡、酒及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等[2]。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2]、适度抑制胃酸、促胃肠动力、助消化[1]、精神心理治疗[2]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反复、间断性发作,一般认为社会心理负担越重、疑病者,症状越不容易消失[1]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属于“嘈杂”“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历史上,《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医林绳墨》等古籍均有相关记载[8]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