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

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shāng]增(increase of entropy),在物理学定义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Bortz,1986;Roth,1993),在热力学定义中熵值无关紧要,需要的是初、末两态熵的变化,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指热永远都只能由热处转到冷处(在自然状态下)。熵增定律是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定律,克劳修斯引入了熵的概念来描述这种不可逆过程,即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统计学定义中熵衡量系统的无序性。熵越高的系统就越难精确描述其微观状态。[2][3][1][4]熵作为状态参量最早由克劳修斯于1854年首次引入,1865年他把这一状态参量命名为Entropie(德语)(来源于希腊语τρoπή,umkehren,转变)。[3][5]
熵增的原理是孤立系统的熵可以增大(发生不可逆过程时),可以不变(发生可逆过程),但不可以减少。[6]早在1943年,薛定谔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多次演讲中,就指出了熵增过程也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其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是什么》中更是将其列为其基本观点,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统并以负熵为生”,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库,生命的代谢过程建立在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上。[4]

熵的定义

熵(英文entropy,德文entropie)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来的,它表示系统的“转变含量”(transformation content),即对热转化为功本领的量度。如果用S表示这个量,则表示为
[3]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研究热循环时,首次从分析系统的宏观状态变化时的热温 比引入状态函数“熵”,熵的增量(简称熵增)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