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

鲑科大马哈鱼属的一种鱼类
虹鳟鱼(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又名虹鳟、瀑布鱼、七色鱼等[3][4],是鲑科大马哈鱼属的一种鱼类。[2]虹鳟鱼一般体长50厘米~80厘米,成年虹鳟鱼体重可达约2.8千克[10]体呈长纺锤形[11]体形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10]虹鳟鱼背部和鳍一般呈暗绿色或褐色[11]体侧呈银白色。[4]全身有许多黑色斑点。发育性成熟的个体,体侧线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紫红色彩带,延伸至尾鳍基部。[12][4][11]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西岸,[11]后引入到了日本英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13][14][15]1959年由朝鲜引进中国,[16]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虹鳟鱼的养殖已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质澄清,具沙砾底质且氧气充足的流水中,[11]其生活水温为0~30℃,[10]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2~18℃。[16]当超过20°C时,虹鳟的摄食量就会减少,生长速度放缓。[16]虹鳟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其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卵蛋白,可以以蒸、炸、烤、煮或微波烘烤等多种方式食用。 [9]且虹鳟鱼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益高,是世界性知名的养殖品种,在丹麦智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挪威等国家均有广泛的养殖。[10][4][17]养殖的虹鳟鱼不仅可以作为食品被出售,其加工废物也可用于鱼粉生产或用作肥料。 [9]同时,虹鳟鱼也是受欢迎的旅游垂钓对象之一。[7]
国际自然联盟(IUCN)的入侵专家小组将虹鳟鱼列为全球100种入侵物种之一。[18]虹鳟鱼的引入也带来了疾病传播、与本地原生物种竞争等一系列的问题。[7]在美国一些地区,不加选择地将来自沿海种群鳟鱼引入到内陆种群的地区,也对红带鳟、割喉鳟、牛鳟和其他本土鲑鱼品种的丰富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ehnke,2002)。[19]

命名与分类

1792年,德国博物学家和分类学家约翰·朱利叶斯·沃尔鲍姆(Johann Julius Walbaum)根据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的模式标本将虹鳟鱼命名为Oncorhynchus mykiss。之所以种加词为“mykiss”是来自堪察加地区这种鱼的名称 mykizha。该属名源自希腊语“onkos”(钩子)和“lynchos”(鼻子),主要是根据雄性个体在发情季节出现的钩状下巴命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