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师旷(约公元前572年–公元前532年),字子野,一说为山西洪洞人,一说为鲁国平阳人[a],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家。师旷生而无目(一说为专心练琴自己刺瞎眼睛),故自称盲臣,暝臣,以“耳聪”闻名,战国两汉时诸子辩论著文,多以“师旷之聪”为喻。[1][2]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的南师店村有师旷墓遗址。[1]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也有师旷墓,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公元前586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之后成为太师,官至晋平公少傅。[4]师旷在政治上曾向晋景公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提倡以“仁义”治国,这对晋景公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影响。师旷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相传作有《白雪》、《阳春》和《玄默》等曲目。[1][5]师旷不仅在音乐方面有卓越贡献,还著有《禽经》,总结了中国先秦以前的鸟类知识。[6][7][8]
师旷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君之道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7][8]师旷因品德高尚,留下师旷劝学等典故。[3]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的形制,有“师旷式”,传说即为师旷所定型。[5]

人物生平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