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园竹

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早园竹(拉丁文:PhyllostachyspropinquaMcClure),为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的一种植物,是一种耐寒性较强的笋材两用竹种。1945年,由美国竹子分类专家F.A.莫古理命名,其种加词“propinqua”意为“接近的”,表示其形态特征与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和毛环竹(Phyllostachysmeyeri)相近。[1]
它的地下茎为散生单轴,竹竿高达7米,直径3—4厘米,新秆无毛,初时呈绿色,后逐渐覆盖白粉,尤其在节下有厚厚的白粉环。秆环微隆起,与[tuò]环同高。鞘背面呈淡红褐色或黄褐色,有深浅不同的纵条纹,无毛且无白粉,上部两侧常先变干枯并呈草黄色。无箨耳和鞘口继毛。箨舌拱形,边缘生有短纤毛。箨片披针形,绿色,背面带紫褐色,平直且外翻。[1]
这种竹子适宜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平均气温12—18℃、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5℃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在长江流域,笋期从4月上旬开始,可持续到5月中旬;在黄河流域,笋期则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与雨季的早晚相关。早园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但也具有较强的耐寒和耐旱能力,在北京以南地区,选择背风向阳的环境就能安全越冬。[1]
通常采用母竹移栽造林的方法。选择1—2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竹,挖掘时土球直径230厘米,保留4-6盘枝条,并剪掉1/3的枝条长度。在长途运输中,应用油布覆盖竹株,以减少水分蒸发。在长江流域,可在秋季或春季发笋之前进行栽植,而在黄河流域,宜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栽植。成林经营管理时,立竹度应控制在1.5万—1.8万株/公顷,1、2、3年生竹秆的比例各占30%左右。[1]
早园竹是刚竹属中分布较广的竹种之一,产于中国河南、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贵州广西等地。1928年,莫古理将此竹从中国广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国,如今在德国比利时等地也有栽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