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

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刘大夏(公元1437年[a]-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湖南省华容县)人。刘大夏是明代杰出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1]
刘大夏生于正统元年(14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景泰五年(1454年),状元黎淳读书于圆觉寺,刘大夏与诸多达官子弟拜黎为师前往学习,天顺八年登甲申进士,三月廷试与李东阳等十八人俱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观政(实习)。成化时期,官职方主事、郎中。弘治时期,由王恕等人推荐,历任右都御史兵部尚书。他从黄陵冈疏浚贾鲁河、孙家渡、四府营上流,以分水势。修胙城东明长垣徐州三百六十里长堤,水大治,改张秋镇为“安平镇”。后因病辞官,在山下筑草堂,读书其中。时称“东山先生”。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1]
刘大夏一生留有诗集四卷,文集奏疏一卷,还有《宣召录》《西行草》等著作留存于世,其全部遗文均收集在《刘忠宣公遗集》里。刘大夏的文集主要体现在奏疏上,绝大部分为议政之作。他所提倡的“清廉、刚正、仁爱、忠勤”等道德规范对当今“以德治国”仍然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刘大夏在诗歌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对台阁体的突破,他的诗收录于《东山诗集》,内容多写景抒怀,且多表达心向山林之志,下笔多缘事应景而发,意真情切,语言自然畅达、不事雕刻。[1][2][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