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故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国故城,位于中国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地区。沈国故城的始封君主为周文王的第十子,即周武王的胞弟[dān]季载。在西周早期,沈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封国,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逐渐从显赫的地位衰落为一个小国。公元前771年,沈国遭受邻邦蔡国的攻击而被灭亡。沈国的灭亡标志着沈姓的起源,沈国君主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形成了沈姓。沈国故城的遗址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1]
沈国故城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分布有拉龙沟、[][jué]、斩龙台等历史遗迹,以及沈子嘉墓和沈君忽墓等古墓。沈国故城遗址东西长约1350米,南北宽约1500米,文化层厚度介于1米至5米之间,整体呈长方形。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陶器碎片等文物,为研究沈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沈国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凸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1]2019年,沈国故城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建设背景

沈国故城
沈国故城
据明嘉靖《沈邱县志》载:“沈子国城在(注,今安徽临泉)县东南三十里,即周季所封处,今遗址现存,地属颍州(今阜阳)”。沈亭在(注,今安徽临泉)县东南废沈子国城东五里,秦高士沈郢建为游钓之所,今为[yǐng]州预备仓基。(《沈子国》引明嘉靖《沈邱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