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应寺

清应寺
武威清应寺是西夏碑的发现地,其位置约在今武威市和平小学内,与今日武威大云寺仅一墙之隔。此寺最初原是十六国时期曾建都于姑臧(今武威)的前凉政权(301-376年)一处宫殿所在地。资料显示,凉州清应寺内的姑洗塔是中国最古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之一。[1]

寺院历史

从目前文献来看,最早与清应寺有关的记载当属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沈[yīng]北斗宫新创藏经楼碑记》。碑文记载:“北斗宫号清应庵,在武威卫治之东北隅,大云寺居左,北斗宫居右。”当时城南古亥母洞寺的高僧常往来于北斗宫,把北斗宫当作修禅入定之处。但历经风雨,“寺院崩颓,台基尚在。于是在斗刹之南隅,建藏经楼一座,高宏壮丽。”藏经楼由钦差陕西等处分守西宁道右参政吴天寿及甘肃地方官员胡汝霖吕经王光祖等捐资,嘱咐凉州卫掌印指挥徐恩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主持创建,第二年建成,立碑记载其事,碑文由太学生沈膺撰写。藏经楼修成之后,便有高僧在此驻锡。在这篇碑文中可知,北斗宫一度时期号称为清应庵,而且明确指出了北斗宫与大云寺的位置,即大云寺居左,北斗宫居右。此碑文中虽没有清应寺之名,但有了清应庵的说法。
而清应寺的名称与来历,则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袁宏德敕赐清应禅寺碑记》中有详细记载。碑文云:“凉州为西域襟[rèn]之地,而番僧杂出乎其间。其城之东北隅,旧有北斗宫遗址,相传始于至正时,兵火残[xiǎn]永乐间敕为清应禅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世称古刹,迄今二百有余祀。”从这一记载看来,清应寺在明永乐之前,应该叫做北斗宫。元末寺院被战火烧毁,明永乐年间修复时,“敕赐清应禅寺”,故名清应寺。
《袁宏德敕赐清应禅寺碑记》还记载,清应寺在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进行了大规模复原修[]。万历年间参与维修的有分守西宁道督理粮储屯田水利陕西等处承宣布政司右参议袁宏德及张思忠、陈霞等官员。修复后的清应寺规模有多大呢?寺院除了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在“北斗宫故址东西两楹各列罗汉于内,宫两隅左祠祖师,右祠伽蓝,中为正殿画廊各一十有一间。后分两殿,一名弥陀,一名地藏。中道匾曰‘梵王宫’,直抵姑洗塔。禅堂、僧舍环绕联络于左右,一海位于元武而万壑[zhū]焉。”修复完成后,清应寺“敞庄严之胜概,壮保障之奇观,甲西凉之雄镇也。”除了清应寺,姑洗塔也出现了碑文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