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恢(284年-345年),字道明。琅琊[y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东晋时期重臣。诸葛诞之孙,诸葛靓之子。[1] 诸葛恢年少知名,历任即丘县长、临沂县令,以温和著称。八王之乱时南渡江东,名气显赫。司马睿任其为官,他因功封侯。后任会稽太守,政绩卓越。诸葛恢历任要职,包括中书令、侍中等。咸康八年(342年)六月,晋成帝司马衍病重,遗诏以诸葛恢和武陵王司马晞、会稽王司马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一同作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永和元年(345年),诸葛恢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获赠侍中、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为敬。[1]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诸葛恢的祖父诸葛诞,是三国时曹魏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司空,后被晋文帝司马昭所杀。诸葛诞被杀后,诸葛恢的父亲诸葛靓,逃奔东吴,担任大司马。西晋灭亡东吴后,诸葛靓逃匿不出。晋武帝司马炎与诸葛靓有旧交,诸葛靓的姐姐是琅琊王妃,晋武帝知道诸葛靓在他姐姐那里,于是去见他。诸葛靓躲到厕所里,晋武帝又逼他出来见面,对他说:“没想到今天又能相见。”诸葛靓流着眼泪说:“我不能漆身割面报仇,却又见圣颜!”晋武帝任用他为侍中,诸葛靓坚辞不就任,回到家乡,终身不面向朝廷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