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砖

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采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4][3]其起源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或宫室建筑中构成壁画,[4][3]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地。[4]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边长 40厘米左右的方形和长 45厘米左右、宽 25厘米左右的长方形两种,[3]但其大多为长方形,或为空心大砖,或为实心小砖。[1]其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播种、收割、[chōng]米、酿造、盐井、放牧、宴乐、杂技、舞蹈、神话故事、车马出行等。[4][3]
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习俗。具有代表性的画像砖是来自川博的东汉七盘舞画像砖,记录下两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乐舞艺术形式——盘鼓舞。[2][3]

形状简介

画像砖的形制有两种,一为边长40cm左右的方形,一为长45cm左右、宽25cm左右的长方形。分布地区主要是四川,偶见于河南等地。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古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