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南宋理学家、名臣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人。[1]南宋遂宁府知府,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1202年),召为国子正,次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1205年),召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丁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年)[zhuó]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府、泸州潼川府。十五年(1222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因言事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黜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筑城修武备,兴学校。曾上章论十弊。端平元年(1234年),召还,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靖”。遗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2]
魏了翁与真德秀为理学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世称“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独举也”。魏了翁十分推重韩愈,视唐代文学为典范,对苏黄也有所肯定,观念上比较通达。他认为周程理学乃思想之“一王法”,而韩愈文章则为文学之“一王法”,二者相辅相成。[3]
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魏了翁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魏了翁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1]

人物生平

魏了翁数岁即从诸兄入学,俨然像成年人。稍微大一点,聪明颖悟特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撰写《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写作者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