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老人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1]
万松老人塔原本是八角七级密檐式,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在的万松老人塔是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1]帝京景物略》描述万松老人塔是,“有砖[zhòu]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因为万松老人塔得名的砖塔胡同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2]
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万松老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历史沿革

万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叠涩砌法,总高16米。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万松行秀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高僧河内(今河南洛阳)人,俗姓蔡,于荆州出家,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赐居燕京(今北京)西郊的栖隐寺,直至81岁圆寂。此塔即为后人纪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塔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上书“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王永恩奉敕重修”。至民国初年万松老人塔荒芜日久,塔顶已长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筹资整修,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塔。元塔八角七级,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砖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