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幼虫

许多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
摇蚊属双翅目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其幼虫不仅是许多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还是水体营养类型、环境监测和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同时对污水自净有一定作用。
因此摇蚊幼虫种类的鉴别对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湖沼学理论的研究都很重要。

简介

摇蚊双翅目(Diptra)摇蚊科(Chironmidae)昆虫, 在全球已知分布约有400属, 其数量巨大, 常是淡水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昆虫, 几乎遍及所有的淡水环境。摇蚊分属昆虫双翅目摇蚊科,由于身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成红色。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的两年只有一个世代,有的一年却有七个世代,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世代,第一个在春季(5~6月),第二个在夏季(8~9月)。摇蚊的卵产于水面,卵块内有300~700个卵。幼虫:摇蚊幼虫圆柱形蠕虫状,身体细长,全长2-30mm。由头壳和12个体节组成,前3个体节为胸节,后9个体节为腹节。各体节粗细相近,外形无甚差别。体色淡,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初孵的摇蚊幼虫具趋光性,经过3~6天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利用藻类、腐屑、细沙、淤泥、唾液腺所分泌丝状物筑巢,多数种类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巢。随着幼虫转入底栖,幼虫由趋光性改为背光性。幼虫经四次蜕皮后进入蛹阶段,每蜕皮1次,体色加深,从淡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至变成黑褐色的蛹。幼虫的食性,除了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其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肉食性种类以甲壳类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则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虫的摄食方式有:粘食、滤食、沉食、采食和捕食几种摇蚊幼虫又名血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鲤、鲫、鲮、鲟、青鱼黄鳝泥鳅河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
世界上已知的摇蚊科昆虫约有5000种,与常见的蚊子比较相似,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触角上密生细毛,就像羽毛一样。另一个不同是,它的嘴(口针)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不会咬人。红虫还有一个本领,它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它体内拥有血红素,这也是为什么它呈血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