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

中国教学科研工作者
王贻芳(1963.2-),男,汉族,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5][4]
王贻芳于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3]四年后王贻芳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招生面试并通过,之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a],进行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3]之后他在美国先后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研究员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次年12月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王贻芳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6]2006年开始正式投入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建设。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在大亚湾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3][4][7]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5][8][9]2019年,王贻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10]2023年,王贻芳所研究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技术设计报告》基本完成,并参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的建设研究。[11][12]
王贻芳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以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奖项。[4][10]王贻芳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起着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设计、建造及前期研究的作用。在中微子方面,先后提出大亚湾实验方案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13][7][14]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