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铣

明代抗蒙名将
曾铣(1509年~1548年),是明代著名将领。[1]字子重,号石塘,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因少时于江都求学,遂落籍江都。[2]
嘉靖八年(1529年)考中进士,初授福建长乐知县,居官严明,兴利除弊,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兴文教,重视人才培养。后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辽东。为平定辽阳、广宁、抚顺兵变,曾铣不畏强权,不屈从上级的压力,能够针对事件本身,坚持自己的想法,采取灵活的措施,最终使辽东三城兵变得以平定,百姓生活重获安宁,深受嘉靖皇帝的赞赏。因此升任大理寺丞,迁右[qiān]都御史,巡抚山东。其间,他修建临清新城,重视改善民生。[2][3]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曾铣联合守边大臣再上《边务十八事》,同时上《营阵八图》,再次获得皇帝赞许。通过这两次上书,曾铣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收复河套”的战略战术思想。后因卷入朝中的政治斗争,曾铣被严嵩诬告入狱。嘉靖二十七(1548年)三月十八日,曾铣被斩于西市,“天下闻而冤之”。临刑前,曾铣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3]明穆宗即位后,追赠兵部尚书,谥襄[mǐn]万历(1573年~1620年)间神宗又令在陕西建祠祭祀。[2]
曾铣在军事上的最大亮点是重视火器运用,创制新式武器。清朝陈作霖在其所著的《可园文存》里称赞,曾铣对火器在战场上的运用有首倡之功。此外,曾铣还是“慢炮”、地雷等新式火器的发明人。[3]
曾铣忠义的故事随着戏剧《盘夫索夫》和《鸣凤记》的传播,而家喻户晓。[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