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刀

古代冷兵器
[líng],古代冷兵器[3],是腰刀的一种,也就是挂在腰间的刀。[1]
腰刀的起源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魏书·傅坚眼传》一书中就有称作环首刀的记载。在唐代巨匠吴道子的壁画中,出现一种新的腰刀,刀的把柄上了刀镡[xín],刀身变宽变弯,刀鞘上配备了双吊耳悬。北宋时期,军队装备的多是一种短柄格斗的手刀,背短刃长。南宋的武器部门打造了一种外形像大雁的翎毛刀类兵器,故称之为“雁翎刀”。到了元末,腰刀成了配挂在腰间的所有刀具的统称。明清后期的雁翎腰刀刀身比较平直,刀尖呈略微上翘的弧形,刀背局部开有反刃。[3][1]
雁翎刀锻造方法一般采用中国传统的夹钢工艺,即将含碳量低的熟铁或炒钢用火加热后,用大锤反复折叠锻打,在经过数次乃至数十次的折叠后,再夹入一段 “灌钢”,以此作为刃钢,然后将刀体整体锻造成型,淬火之后刀身即告完成。[4]

历史沿革

腰刀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雁翎刀以腰刀为信。”但是这里所叙及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不一样,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而在唐代巨匠吴道子的壁画中,出现一种全新的腰刀,刀的把柄上了刀镡,刀身变宽变弯,刀鞘上配备了双吊耳悬。这与之前的环首刀大不相同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