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鹌鹑

栖居于温暖地方的地栖性鸟类
普通鹌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是一种鸟纲雉科的物种。它的体长约为18厘米,体型小而圆滚,身上有明显的褐色草黄色矛状条纹和不规则斑纹,雄性雌性的上体都有红褐色和黑色的横纹。雄鸟的颏呈深褐色,喉部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与皮黄色的项圈紧贴在一起。皮黄色的眉纹与褐色的头顶和贯眼纹形成明显的对比。雌鸟也有类似的图纹,但对比不太明显。普通鹌鹑通常成对而不是成群活动。它们经常活动在生长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和山坡丘陵地带,有时也会靠近耕地活动。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杂草种子、豆类、谷物、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还会大量食用昆虫、幼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普通鹌鹑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地区。在中国,它们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车裕民等地至东部的罗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有时也会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物种简介

鹌鹑在中国俗称“罗鹑”,又名“早秋”。由于它们的羽色斑驳,好像补丁很多的旧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着褴褛为“鹑衣”,成语中有“鹑衣百结”,“衣若悬鹑”,杜甫诗中还有“鹑衣寸寸针”的句子。它的额、头侧、颏及喉等处均为砖红色,又被称为“红面鹌鹑、赤喉鹑”等。另外,它的尾巴非常短,有“秃尾巴鹌鹑”之称。
鹌鹑是一种古老的鸟类,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肉和蛋营养丰富,味美适口,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壁画上就有鹌鹑的图像。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鹌鹑的记载。中国是野鹌鹑主要产地之一,也是饲养野鹌鹑最早的国家之一。《诗经》中有过“鹑之奔奔”,“不狩不猎,胡瞻尔筵有悬鹑兮!”的诗句,战国时代,“鹑”被列为六禽之一,成为筵席珍肴。到了唐、宋以后,对它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已有不少描述记载。
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始驯养鹌鹑,那时驯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赛斗和赛鸣。唐、宋时期赛鹑在皇宫和民间都非常盛行。民间斗鹑曾盛行于黄河南北。据《唐外史》载,西凉地区经过驯化,进贡给唐明皇鹌鹑,可以随金鼓的节奏而争斗。宋徽宗更喜欢饲养好斗的鹌鹑,以供取乐。后来曾有《鹌鹑谱》总结养鹌鹑的经验。到了明、清年间,斗鹑已成了达官贵人的一种赌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