蹀躞带

唐代有挂载物品勾的玉带
[dié][xiè]带(dié xiè dài),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以玉、犀、金、银、铜、铁等为材质,由带扣、带[kuǎ][tīng]和铊尾四部分组成,以装饰作用为主,是用小钩佩挂各类日常小物品的玉带[2][3]
“蹀躞”本意是小步疾走。[1]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最高等级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在每块玉带板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2]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其中的九环蹀躞玉带銙较为特殊,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3]

名称释义

“蹀躞”有行走义,由“蹀”和“躞”词汇化而来。“蹀”由踩踏产生行走义。“躞”与“[xiè]”音义相同,都有踩踏义。“蹀躞”表示腰带,不是指佩带上的饰物。“蹀躞”与俄语词表示带子的词语读音相近。“蹀躞”“哆嗦”“嘚瑟”的颤抖义是从“抖擞”演变来的,“蹀躞”不是哆嗦词义的源头。[4]

饰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