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札萨克蒙古

清朝的外藩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满语:ᡩᠣᡵᡤᡳ ᠵᠠᠰᠠᡴ ᠮᠣᠩᡤᠣ,穆麟德转写:dorgi jasak monggo)或内札萨克,后简称为“内蒙古”,指归附清朝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虽均属于外藩蒙古,但其地位在外札萨克之上。乾隆以后,内札萨克分为二十四部,四十九旗,由理藩院旗籍清吏司、王会清吏司管理。内蒙古一词即源自内札萨克蒙古。清代后期,内蒙古成为内札萨克四十九旗的正式称呼。

历史

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为漠南蒙古。历史上直至13世纪中叶(金朝时期),漠南仍为汉族聚居地,之后方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在理藩院则例中,“漠南蒙古”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蒙古最终分裂成许多部落。察哈尔部为漠南蒙古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后金兴起时,与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尔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图,清朝建立后是为内札萨克蒙古。其中内扎萨克八部与清廷关系最为密切,内扎萨克八部指归附后金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统属的部落。内扎萨克八部均是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的后裔。

盟、部、旗

内札萨克蒙古原分为二十五部,编为五十一旗。康熙年间,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改为内属,置归化城副都统。乾隆以后,内蒙古共二十四部,四十九旗,设六盟。此外,伊克昭盟下辖鄂尔多斯部七旗,是内札萨克蒙古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