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

表面涂有漆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
漆器,古时称“[xiū]”。[4]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即以调色或不调色的大漆饰的器物。[1]漆器具有色泽明亮、光彩夺目、防腐、耐酸、耐碱等特性。[5][3]漆器一般以天然大漆(漆液、生漆)作为主要原料。生漆是漆树分泌的灰乳色液体,接触空气后氧化成栗壳色,干燥之后变为褐黑色。[6]漆器通常仅霖以大漆,素漆器若加装饰,则以彩绘居多,高档作品还会采用雕刻、镶嵌等手法。[1]中国是最先使用天然漆的国家,现知最早的实物是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漆弓,距今约8000年。[1]魏晋南北朝时的夹佛像唐代金银平脱、宋代的钱金银、元明的雕漆、明清的雕填、镶嵌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1]
中国漆工艺还传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北亚朝鲜半岛日本的漆器制作;明清时代,中国漆器还远销欧洲,颇受上层人士欢迎。[1]

发展历程

中国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中国漆器发展对日本等地产生深远影响。明代隆庆年间由黄成撰、杨明注的《聚饰录》,记述了漆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类及各种品种之形态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