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之一
斗拱,也称枓拱、枓[gǒng],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1]斗拱根据它们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可分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大类。[2]斗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3]其中拱是指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斗是指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1]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lǐn][1]唐代时,斗拱样式已趋于统一,并且栱的高度还成了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3]唐代至元代时期的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宋代,斗拱的结构与权衡发展趋于成熟,其条件之部位大小已高度标准化。[1]
明朝以前,斗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对建筑的构架起着较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拱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清代时,基本只作为装饰件了,一般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3]

概念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