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蚱蜢

分布于中国的杂食性昆虫
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是直翅目锥尾亚蝗总科剑角科剑角蝗属,又名中华剑角蝗[1]、吊蜢蚱,有夏季型(绿色)和秋季型(土黄色有纹)。[2]中华蚱蜢体细长,雌虫明显大于雄虫,雌虫体长5.8~8.1厘米(不包括翅),雄虫体长3.6~4.7厘米。体为绿色或枯草色,有的背面具淡红色纵条纹,在复眼后下方有2个淡红色纵条纹,头圆锥形,较长,明显长于前胸背板,颜面颇向后倾斜,隆起明显,触角剑状,基部数节较宽,向末端渐狭,前胸背板较宽平,中隆线和侧隆线明显隆起,近于平行,侧片的后下角呈锐角突出,前翅具较宽的淡红色纵条纹,有一行较细短的淡色斑点,雄性的较不明显或消失,后翅淡绿色,足绿色,后足股节细长。[3]
中华蚱蜢多栖息于农田、荒地、山坡、路边等处。以卵越冬,5月开始孵化,7月产卵于土中,至8月羽化为成虫,交尾盛期在9月份。其寿命可延至11月初,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不善飞翔,跳跃力亦不强。[3]
中华蚱蜢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高粱、小麦、水稻、棉花、各种杂草甘薯甘蔗、白菜、甘蓝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作物,蔬菜,花卉。它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北至黑龙江,南部到海南,西至四川云南均有分布。[4]
中华蚱蜢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适用于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厘米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药剂防治,主要是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平方米喷撒敌马粉剂1.5~2千克,也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15毫升,兑水400千克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5]

特点与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