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赞化

现代知名诗人
潘赞化(1885年—1959年),字赞华,号世璧,晚号仰[dān]西乡(今练潭乡潘楼村)人,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2][1][3]
潘赞化自幼父母双亡,由伯母戴氏抚养长大,后由舅父方信伯转送到上海同文馆就读。1901年,潘赞化与陈独秀互相欣赏,常聚在一起抨击时弊。[1]1903年4月,潘赞化在陈独秀的邀约下与其他革命志士商讨推动安徽反俄斗争形势发展的行动。5月17日,潘赞化与陈独秀等人在藏书楼发表了演讲,并成立爱国学社,创办了《爱国新报》。1912年9月1日,潘赞化被柏文蔚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正关道),同年,潘赞化与潘玉良赎身并与其结为夫妻。1913年初,柏文蔚下台,潘赞化和陈独秀相继离职,寓居上海[4][1]1915年,潘赞化参加蔡锷护国军的讨袁活动,1927年,北伐军抵达长江流域,柏文蔚出任国民革命军33军军长,潘赞化为副师长。后转赴南京,在实业部任科长。抗战爆发后,随实业部到重庆。1940年离职,携子潘牟返回故里,倾心家乡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赞化就职于安徽省文史馆,担任馆员。[3]
1959年8月,潘赞化病逝于安庆,著有《二明亮轩诗集》印行传世。[2][5]

人物生平

1885年,潘赞化出生于安徽桐城西乡(今练潭乡潘楼村),自幼父母双亡,由伯母戴氏抚养长大,后由舅父方信伯转送到上海同文馆就读。潘赞化身高体魁,长[rán]拂胸,举止潇洒,与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张儒、释、道三元合一,加之行为怪异,遂被乡人称为“桐城怪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