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寺

安徽省地标之一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或“地藏禅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3][2]天台寺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寺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寺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1]
天台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遗迹。天台寺经过多从修缮,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拨款给佛教界重修天台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又重修了佛像,上漆贴金。[1][4]
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作为全国宗教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台寺持续推进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5][4]同时,作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天台寺备受政府重视,2016年6月24日,九华镇党委书记刘月华在副书记张尚辉等陪同走访了天台寺。[6]

历史沿革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地藏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遗迹。宋朝高僧宗杲笔下的天台寺已是“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了。后寺废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士陈履泰捎资,住持僧昭莲重修,但十分简陋,仅是“茅屋几间草色青”。据《九华山志》载,明朝诗僧智仁曾在此寺著《雪华集》;明末清初有工于诗、书、画的默安禅师长期居此,使寺院有“诗寺”之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庙僧人玺玉巡山护林,几十年如一日,其事迹流传甚广。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僧人尘子重建寺庙,为寺庙起名为“活埋庵”。至清朝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院已形成了“八刹”,香火甚旺,咸丰年间毁于兵[xiǎn]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1920年住持彻德重修了“天台正顶”,形成了今日的规模。1921年住持僧蘭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6年大国师章嘉呼图克赠匾额一块,今已佚。1939-1949年住持僧义方重新整顿了寺庙礼法,使得寺庙得以振兴。[1]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拨款给佛教界重修天台寺。这座寺院原来是四层木结构走马通楼,长期以来,因受湿润空气和山泉流水影响,底层地板和立柱都又腐烂。为维持原来面貌,九华山管理处从1980年起动工改建。在极其困难的施工条件下,以最原始的搬运手段,把六百多吨建筑用料运驮到天台峰上,将底层的木结构换成混凝土结构,上面三层木结构仍然保存原有风格。这一处理方式,大大延长了原来建筑的寿命。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又重修了佛像,上漆贴金。同年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至今住持僧宏学。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青龙背东侧新建[liáo]房、斋堂,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1][4]